|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7-3 10:34:49
|
只看该作者
国画复制中存在的问题0 C% c6 G" N H1 ]7 M% r. `3 J5 x
7 A& P/ O4 V! ^, v5 z$ s
由于社会的需求,数码印刷艺术品高仿真复制业发展很快,但也良莠不齐,既有极品,也有较差的复制品,差距很大,令人既振奋又担忧。艺术品高仿真复制是一项非常严谨、精细的工作,要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否则既有损于艺术品的价值也是对画家心血的不尊重。$ I0 f7 a) S% Z& O
7 f* B8 R& w% T) g0 C
- z, P- p- ~6 k; ^8 Y3 A 笔者认为这些差距除了有技术上、材料上的一些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复制人员缺乏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缺乏对色彩的悟性。现以中国书画艺术品高仿真复制品为例,谈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S3 U& h" L5 F
4 g8 e% Y7 x$ h) Y2 J% J5 e8 Q , C0 C& x9 B# }2 q, _
(1)墨色混浊。国画重用墨,讲究焦、浓、重、淡、清墨色浓淡深浅的墨韵层次变化,要保持墨色纯净,做到“色不碍墨”、“色不掩笔”,切忌混浊和偏色。而在一些书画仿真复制品中,一是色墨衬得太多,导致墨色混浊;二是墨韵层次并级,清墨不是损失就是生硬,失去水墨自然渗化的韵味。焦、浓墨并级,焦墨不黑不焦,失去了焦、浓墨中墨韵情趣。
k7 S! M) a L* y0 \+ e4 ^ (2)线条出浮雕边。中国书画是利用宣纸的渗透效应,通过水调和墨色的浓淡深浅,表现水墨自然渗化的情趣。而在一些仿真复制品中,由于锐化强调过度,线条、物像轮廓边缘出现浮雕边,完全失去了书画笔精墨妙的自然趣味。, \. H7 T. r! z" z+ o) t
(3)色相失真。国画用色雅致端庄,讲究“彩绘有泽”、“色彩相和”,即一是要神彩生动,二是要和谐统一。无论是浓墨重彩画,还是清新明快的画,都要做到朴素雅致,浓而不腻,淡而不薄,达到色与墨的自然结合,形成墨彩交融的效果。而在一些仿真复制品中,一是色彩处理得太过,局部色彩太鲜太跳,与整体画面色调不和谐;二是使国画颜料色失真,如植物性颜料花青、藤黄,矿物性颜料石青、石绿、赫石等色与原作差距较大,往往把石绿色复制成黄滕绿、把不透明沉着的赫石色复制成扎眼的茶色;三是一些古画色调复制得太薄太火,不沉稳,完全失去了古色古香的特色。
& o5 x& g/ `# C4 Q8 F* L5 n (4)款印脱节。国画的图章、题款是不可缺少的艺术元素,特别是古画,众多的印章随着年代不同,有深有浅,有明有暗,有阴文、有阳文,是非常有讲究的艺术。# o7 T3 U! W! p, N
而在一些古画仿真复制品中,有的把印章校正得特别鲜,跳出画面很刺眼,有的校正不足,变成了黑棕色,有的甚至出现低级错误,把朱红印章做成品红色。: v, y5 Q; \& s$ T8 V% @
题款讲究字迹的浓淡,起笔深,落笔淡,深浅有致。而有些仿真复制品的题款字迹,一是变粗,字迹边缘露色,不挺括;二是浓淡深浅层次并级;三是字迹墨色不纯净,色墨衬得太多。款印复制不当,影响了国画诗、书、画融于一体的艺术效果。
% y& ]0 M( r( ]$ G (5)底色不匀。国画大都留有空白,即宣纸或绢的本色,是画家构图的重要部分,画家留有空白,给人以联想、情趣、意境。而有些古画仿真复制品中,宣纸或绢本色不均匀,不平服,有的局部很亮,有的很暗,导致画面色调不连贯统一。+ Y; A7 A. _% [4 R; y3 ^/ `% R
9 G$ Y1 A6 t% \& J6 D9 P8 N
7 l: e; u2 I" l! z5 H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提高复制人员的艺术修养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把中国书画艺术品高仿真复制水平进一步提高。鉴赏艺术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经过训练,人的审美眼光是可以提高的。 |
|